欢迎您访问江西自考网!  今天是

2018年自学考试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》篇章复习(7)

2018-08-13 16:49来源:未知
【导语】要让事情改变,你必须先改变自己;要让事情变得更好,你必须先把自己变得更好,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》复习资料,由江西自考网站整理供各大考生浏览!
 
教育科学研究方法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第七章教育实验法
 
一、教育实验法的概念
  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,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,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,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,并观察、记录、测定相伴随现象的变化,从而验证假设,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,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。
 
二、教育实验法的特征
  1、实验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。
 
  2、教育实验的被试就是教育对象。
 
  3、教育实验更多地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里进行,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治、文化、民俗及其他大量的非科学因素的干扰,其控制不如实验室实验那样精确、严密。
 
  4、教育实验要确认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。
 
  5、教育实验的周期性比较长。
 
三、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
(一)优点
  1. 有目的地控制变量。
 
  2. 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。
 
  3. 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。
 
  4. 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试验程序。
 
  5. 具有可重复性。
 
(二)缺点
  1. 由高度控制带来的环境“失真”。
 
  2. 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负效应。
 
  3. 不可避免的样本不足和选择误差。
 
  4. 无法操作和控制的变量的影响。
 
四、教育实验效度的影响因素
(一)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
 
  1、主试因素
 
  2、被试因素
 
  3、历史
  历史(亦称“经历”),指在实验过程中,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,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时间。
 
  4、成熟
  成熟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,被试身心发生变化,如变得较为成熟、疲倦、饥渴或对实验丧失兴趣等,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。
 
  5、差异性选择
 
  6、测验
 
  7、被试的亡失
 
  8、统计回归
 
(二)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
  1、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
 
  2、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效果
 
  3、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
 
  4、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
 
五、变量的控制
(一)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
  操作定义就是对实证性概念或变量加以操作化的过程。对自变量要有一个能进行操作的明确的概念,即操作定义,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在实验研究中对自变量进行操纵,实现自变量具体化。如果自变量模糊不清,随意变动,就会对实验结果的真实性造成影响。
 
(二)无关变量的控制
  1.消除 2.恒定 3.均衡 4.抵消 5.随机 6.盲法
 
六、研究变量
1.抽象性定义
  是根据概念或假设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内涵。它是用一个概念来界定另一个概念,这种定义的主要特点是在定义中凸显被界定变量的本质特征。
 
2.操作性定义
  是指根据可观察、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,即将研究变量的抽象化形式转变为可以观察、测量和操作性的具体形式。



相关推荐2018年自学考试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》篇章复习汇总
上一篇:2018年自学考试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》篇章复习(6)

下一篇:2018年自学考试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》篇章复习(8)